從結繩記事到服飾之結、吉祥象徵,中國結的前世今生。

中國結(Chinese knotting),一種從頭到尾都用一根絲線編結而成的裝飾藝術品,從古至今,中國結被廣泛應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講述著古老智慧的傳承與發展。

“上古結繩而治”

早在遠古時代,距今約兩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的遺跡中,就發現了骨針和各種帶孔的骨、貝類等飾品,這表明人為加工的繩線至少在舊石器時代時代晚期就已經出現。而當先民用這些繩線穿製獸骨、貝類裝飾品或縫製衣物時,必然會產生簡單的繩結。
除了綁縛功能外,繩結還被智慧的先民們賦予了另一個實用的功能──記事。結繩記事,即人類在語言產生後、文字出現之前漫長的古代時代裡的一種記錄事實和溝通的方式。戰國時期著作《週易·繫辭下傳》中就記載道,“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意思是在上古時代是用結繩的方式來治理天下的,而後世的聖人則將結繩改為契刻文字。可見「結」在很早時,就被先民們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美觀又實用的服飾配件”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的急劇變化,結亦從樸素的實用功能逐漸轉向美學功能。無論是器物、佩飾抑或是服裝,都出現了裝飾性的結。以佩飾為例,中國人自古尚玉,歷來有「君子必佩玉」之說,而佩玉要藉助繩帶,必須要打結,因此玉與結產生了不解之緣。
唐代作為中國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也迎來了中國結發展歷史的高峰。這段時期編結工藝分工細緻,出現了專門的編結工坊。唐朝時期服飾雍容華貴、異彩紛呈,胸、腰、膝等部位都應用了大量的結飾。而有名的萬字結也源自於唐朝。武則天長壽二年,梵文“卍”被採用為漢字,讀音同“萬”,被視為吉祥萬福之意;而形似“卍”字向四端縱橫延伸的萬字結也常被用來當作結飾點綴衣物,以取「萬事如意」「福壽萬代」之意。
宋代,中國結飾開始商業化,產生了專門販售結飾的生意。北宋蘇漢臣創作的絹本設色畫《貨郎圖》便生動地展現了當時結飾販售的場景。畫中一株梅花樹下,貨郎手推車,車上貨物琳瑯滿目,其中就有各類結飾藝術品。宋代誕生了酢漿草結,就是我們常說的幸運草結,通常形狀像四葉酢漿草。傳說遇到四葉酢漿草的人會得到幸運,而形狀像四葉酢漿草的結飾自然也被賦予了吉祥幸運之意。
宋-蘇漢臣《貨郎圖》
明清是結藝發展的鼎盛時期。諸多日常用品,如羈扣、香包、荷包、扇袋等都能看到式樣繁多、配色考究的結飾。由於古人的衣服多沒有兜,因此所需物品幾乎都需要用絲帶懸掛佩戴。例如古人出門常帶的牙籤、耳挖匙和鑷子等小工具,就常成組串在一起繫在腰間。 《紅樓夢》第三十五回中提到寶玉請鶯兒為他打絡子。所謂絡子便是以線繩結成的各種花樣的小網袋,通常係於腰間,以繫配各類墜飾或裝汗巾、香囊、扇子等隨身小物。絡子花樣繁多,有一炷香、朝天凳、方勝、連環、梅花、柳葉等多種。

“幸福與智慧的象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常伴隨中國結的身影。例如最重要的春節,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長輩會將銅錢用紅絲繩穿起來,再繫上結,以求孩子能長命百歲。即使到了現代,中國人還是會習慣春節時在家裡、汽車上裝飾漂亮喜慶的中國結,或是用紅繩搭配金飾並編上各式各樣的結飾,為新的一年討個好彩頭。
中國結,既是我國古代文化傳統的體現,又寓意著吉祥和對美好未來的展望。例如,「同心結」自古以來就是男女間表達海誓山盟的定情信物,早在南北朝時期便有南朝梁武帝蕭衍的詩句「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盤長結」寓意相愛的人永遠相依相隨;佩玉上裝飾“如意結”,愜願稱心如意;“吉祥結”取大吉大利之意;在煙袋上裝飾“蝴蝶結”,“徠”與“福”諧音,則寓意福在眼前。
從最初的記事之結,到後來的服飾之結、吉祥之結,這種充滿古老智慧的藝術,已被當今設計師廣泛地應用於生活之中,並隨著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結字,把我們同祖先思緒相連;結字,使我們與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謂是: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在這個春節,挑選一款的中國結,贈予你愛的人,無論是隨身攜帶或是掛在汽車上,都承載著開運辟邪、消除災難、幸福安康的質樸心念。雪衣閣SheyGo多款中國結正在出售,款式多樣,福氣滿滿,讓愛意與吉祥伴身,讓掛念隨結字牽動。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