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冠霞帔是你印像中的婚服嗎?

很多人說到古代中國女子嫁衣的時候總是會提到一個字「鳳冠霞帔」。但大家一直對鳳冠霞帔有一大迷思,有受影視劇影響,覺得只要穿紅色嫁衣的都是鳳冠霞帔,或是覺得秀禾服,龍鳳卦,披上披風就是鳳冠霞帔,所以到底什麼才是「鳳冠霞帔」?它真的就是古人的嫁衣嗎?

不是有鳥就叫“鳳冠”

說起“鳳冠”,似乎這個東西我們很熟悉,畢竟古裝劇和戲曲舞台上都多有體現。但實際上它們並不全部屬於鳳冠,或者說,它們只是被我們習慣地叫成了「鳳冠」而已。它們中有的是鳳作造型的簪或釵,與高大飽滿的古裝假髮造型結合,給人一種鳳冠的錯覺。所謂“鳳冠”,第一點它的基礎必然是一個像帽子一樣的冠。
而依照明朝的服飾制度,只有皇后和太子妃才可以戴“鳳冠”,其他人戴的稱作“翟冠”。翟的本義是一種長尾的山雉,不過在流傳發展的過程中它逐漸成為了一種神鳥,藝術形象和鳳凰、鸞鳥等十分接近。事實上,由於明朝中後期開始,禮制上的僭越幾乎成了常態,「翟冠」和「鳳冠」上的神鳥幾乎沒有了區別,只能從穿著者的身份倒推它究竟是「鳳」還是「翟」?
鳳冠-三龍二鳳冠
明孝端顯皇后容像
明代翟冠命婦容像
為什麼只聊到了明朝的服飾制度?因為進入清朝以後,「鳳冠」作為漢人的服飾制度在官方典制上逐漸消失,而漢官命婦依然還在使用,發展勢頭就越來越混雜奔放了。現代人對「鳳冠」感到陌生,以至於將所有用各種金屬片、珍珠寶石、點翠等裝飾的盔帽統統用「鳳冠」這個相對熟悉的詞來稱呼了。這種帶著「山寨」意味的鳳冠,民間尤其熱衷,於是便在婚禮這種平民一生中最大的私家典禮中使用這些無從談論規範制度的「鳳冠」。
如果說頭上必備的是“鳳冠”,那麼身上的就是“霞帔”了。確切地說來,「霞帔」不是一種服飾,而是服飾的配件,它的基本形製其實是披在身上的帶子。

「霞帔」也曾仙氣飄飄

「霞帔」的名字遠比「鳳冠」來得陌生,但形像其實很熟悉,我們看過的古裝劇裡,那些女子身上往往會掛著一條長長的披巾,顯得仙氣十足,這個便是「霞帔」的雛型「披帛」。唐代時期還是千嬌百媚的披帛,宋代時期就作為命婦禮服的重要配件出現了。宋代的霞帔是一個底端縫合的V字形長布條,最下面還會墜一個霞帔墜,而分開的兩頭最後會掖入衣服背面的一個兜里。 「霞帔」上出現的圖案也不只有雲霞,還有和頭部呼應的鳳或翟,數量也和身份地位有關。
唐《搗練圖》

《明中東宮冠服》中的「霞帔」佩戴時的正反面
和「鳳冠」發展的原因相似,「霞帔」的發展也逐漸簡化、異化。由於V形的使用帶來極大不便,民間可能出現了一種掛脖款,按照《三才圖會》上的描繪,它更像是一條掛在脖子上的長圍巾。簡單而繁複這兩個訴求,也導致了「霞帔」從服飾的配件逐漸像服飾轉變,清代的「霞帔」更像是一件背心,上面往往還會綴有清代特色的補子。這樣的「霞帔」與當年仙氣飄飄的形象相去甚遠。
清代霞帔
清代各時期霞帔
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鳳冠霞帔」都不是嫁衣專屬,而是命婦的禮服。僅僅因為在婚禮中,人們會獲得更大的篡奪自由,所以平民也會穿這些禮服。所以人們對於「鳳冠霞帔」的追捧,不是因為它是嫁衣,更是身分的象徵。
在古代,一個女性要獲得身分等級上的認同,要麼靠投胎,要麼靠嫁人,而沒有自己奮鬥的自由。在許多小說戲曲之中, 「鳳冠霞帔」與其說是對婚姻的期待,不如說是對丈夫求取功名的期許。尤其對女子而言,「鳳冠霞帔」這四個字就意味著嫁得好夫君,一身榮華、衣食無憂。
不論不枉此生的虛榮心,還是「浙東女子盡封王」的民間傳說,一般百姓透過模仿貴冑們的禮服來達到心靈上的滿足。既然人民喜聞樂見,舞台上也就一遍遍演著,直到所有人都忘了這些服飾本來的樣子,反而以為這些是嫁衣的專屬。
對於獨立的現代女性而言,已經不需要去假想“鳳冠霞帔”,這四個字的含義就只是中式的傳統的婚禮服飾。我們可以選“鳳冠雲肩”,甚至是“鳳簪紅裙”,所尋找的可能是傳統的工藝、中式的美學、文化的表達、歷史的內涵,但不會再是被動的等待別人給予的「身份」了。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