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沒意思?古人的多種春節打開方式,讓你儀式感滿滿!

新春將至,你知道古人是怎麼過春節的?古籍和文物中又有何記載?讓我們跨越千禧年,一同感受古人過年的儀式感吧!

3000年前春節慶祝的場面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中,《豳風·七月》記錄了西周初年,豳地的人們在年終歲尾慶豐收、慶賀新年到來的情景。

宋馬和之《豳風圖》卷《七月》
不過,西周過年的時間與現在不同,周朝對「收穫」非常重視,因此,「過年」是在豐收後的一個月,也就是農曆十月底十一月初。

歌舞昇平、美食相伴的漢代春節

西漢時期,雍容典雅的漢樂舞,是當時慶賀新年的重要形式。
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西漢彩繪長袖女舞俑,就體現了當時樂舞服裝,「曲裾深衣」的鮮明特徵。
西漢彩繪長袖女舞俑
既有舞蹈必然少不了配樂,在漢代,樂府是宮廷的一個機構專門管理音樂、舞蹈;負責收集、整理民間的民謠、文人的詩歌等,並以此來編制樂譜。流傳至今,便是我們熟知的樂府詩。在當時的宮廷慶典上,簡約、唯美的樂府詩是可以載歌載舞、表演的節目。
到了東漢時期,餃子便成為了中國人過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收藏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東漢灰陶女廚俑也呈現了中國人吃餃子的歷史。

東漢灰陶女廚俑

新疆吐魯番地區出土的唐代餃子實物,更是證實了早在一千多年前,餃子也成為了西域人們餐桌上的美食。
唐代餃子,點心及餐具

穿越大唐共賞古代“新年音樂會”

說到大唐氣象,想必過年也是一番熱鬧景象。唐朝宮廷過年,會有大型的慶賀晚會,李世民曾賦詩一首《守歲》,其中便提到了晚會和守歲的事情。在古籍《新唐書·禮樂志》裡面也有記載,皇帝在元正,冬至來受群臣朝拜。盛唐時期,歌舞,雜技,樂人,上萬人集中在宮廷裡,陪皇帝守歲。大唐宮廷中的「新年音樂會」令人遐想。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唐陶舞蹈女俑、唐演奏陶俑便記錄了這盛大的景象。雖然只是文物,但美妙的音樂、靈活的舞蹈呼之欲出,彷彿再現著長安守歲的盛況。
唐陶舞蹈女俑
唐演奏陶俑
除了歡慶的“新年音樂會”,還有隆重的元日朝會,宮廷朝賀結束後,皇帝會賜宴群臣,飲酒作詩給新年助興。
而唐朝的百姓們,過年喜聞樂見的就是百戲,即雜耍。西安博物院藏品唐三彩陶疊置伎俑、唐頂竿雜技俑,逛廟會、看雜耍,記載了民間喜慶的過年氛圍。
唐三彩陶疊花伎俑
唐代還有一個年俗——鬥花。唐朝社會,全民愛花,所以新春到來之際,一定會賞花買花,對花的喜愛甚至到有專門有花朝節、花神節。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長安士女,於春時鬥花,戴插以奇花,多者為勝。皆用千金市名花,植於庭苑中,以備春時之鬥也」由此可見得,長安的仕女喜歡鬥花,買了名貴的花養起來,到了新春的時候來鬥花。

桃符年畫登上宋代過年舞台

宋代時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逐漸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聲通宵不絕。 《東京夢華錄》記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宮廷高院深牆內燃放爆竹的聲音,傳到了宮外。宮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競相燃放爆竹。據載,宋朝的爆竹品種不下百餘種,有單響、雙響、連響。其中,飛上天空才爆響的二踢腳爆竹,包含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本原理,令人驚嘆。
宋人在歲旦“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此時,鐘馗已經進階為新的門神,到北宋末期,鐘馗的門神職位被秦瓊、尉遲敬德所取代。宋人有專門製作桃符的記載,「桃符之製,以薄木板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狡貌、白澤之屬,下書左鬱壘、右神茶,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這是典型的宋代桃符,較之前已出現了「神像狡貌白澤之屬」「春詞」「祝禱之語」「祈福攘災之辭」等新鮮元素,之後逐漸分離為桃符、年畫、春聯等民俗元素。

魚的吉祥寓意在元朝就有了

吉祥如意,年年有魚。中國人過年的年俗就是帶著對來年最好的祝福的寓意,魚的吉祥寓意在元朝就有了。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的元青花水藻雙魚紋折沿盤,中間的主體紋飾-水藻雙魚紋,一條擺尾,向上跳躍。另一條在水草間穿梭,展現怡然自得的形象。
元青花水藻雙魚紋折沿盤

明朝百姓其樂融融的過年氛圍藏在這張圖裡

故宮博物院藏品明李士達《歲朝村慶圖》記載了明朝鄉村老百姓走親訪友、敘舊、放爆竹、賞畫……其樂融融的過年氛圍。
圖畫水村山郭,松屋柳溪,村中人家,長者訪友宴飲,兒童燃放鞭炮,敲鑼打鼓,辭舊迎新,歡慶佳節。其形態多趨圓渾,線條柔韌,用筆精細,無論老少,身姿各異,神形兼具,神態生動,每個人物形象雖不一,但卻具動感,充滿歲時繁忙,喜氣洋洋的景象。
明李士達《歲朝村慶圖》

清朝的「大型演唱會」少不了京劇

俗話說“過大年看大戲”,如今,看年戲依然是不少地方的年俗。每逢正月初一,北京城的一項重要活動-團拜,其中一個內容就是看戲有的時候,會持續4~6個小時,當時有很多摺子的目錄,就如同現在的節目單。
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清除夕戲目折彰顯了濃濃的過年氛圍,中國國家圖書館還有一本冊子,清「慶賞昇平」人物畫譜,一共記錄了97幅人物畫譜,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清慶賞昇平人物花譜節選
鑼鼓一敲,京腔一響,老北京的年味便有了。清朝也延續了前代穿新衣,拜新年的傳統。清代筆記《清嘉錄》,就專門記載了蘇州街坊拜年時的場景:「鮮衣炫路,飛轎生風,靜巷幽坊,動成哄市。」祝賀新春,好不熱鬧!
服飾作為傳統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標誌,雪衣閣SheyGo多款服飾上新,紅裝一穿,紅運自來,新春穿新衣,熱鬧過新年!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