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霞帔是你印象中的婚服吗?

很多人说到古代中国女子嫁衣的时候总是会提到一个词“凤冠霞帔”。但大家一直对凤冠霞帔有一大误区,有受影视剧影响,觉得只要穿红色嫁衣的都是凤冠霞帔,或是觉得秀禾服,龙凤卦,披上披风就是凤冠霞帔,所以到底什么才是“凤冠霞帔”?它真的就是古人的嫁衣吗?

不是有鸟就叫“凤冠”

说起“凤冠”,似乎这个东西我们很熟悉,毕竟古装剧和戏曲舞台上都多有体现。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全部属于凤冠,或者说,它们只是被我们习惯地叫成了“凤冠”而已。它们中有的是凤作造型的簪或钗,与高大饱满的古装假发造型结合,给人一种凤冠的错觉。所谓“凤冠”,第一点它的基础必然是一个像帽子一样的冠。
而按照明代的服饰制度,只有皇后和太子妃才可以戴“凤冠”,其他人戴的称作“翟冠”。翟的本义是一种长尾的山雉,不过在流传发展的过程中它逐渐成为了一种神鸟,艺术形象和凤凰、鸾鸟等十分接近。事实上,由于明代中后期开始,礼制上的僭越几乎成了常态,“翟冠”和“凤冠”上的神鸟几乎没有了区别,只能从穿着者的身份倒推它究竟是“凤”还是“翟”?
凤冠-三龙二凤冠
明孝端显皇后容像
明代翟冠命妇容像
为什么只聊到了明代的服饰制度呢?因为进入清朝以后,“凤冠”作为汉人的服饰制度在官方典制上逐渐消失,而汉官命妇依然还在使用,发展势头就越来越混杂奔放了。现代人对于“凤冠”感到陌生,以至于将所有用各种金属片、珍珠宝石、点翠等装饰的盔帽统统用“凤冠”这个相对熟悉的词来称呼了。这种带着“山寨”意味的凤冠,民间尤其热衷,于是便在婚礼这种平民一生中最大的私家典礼中使用这些无从谈论规范制度的“凤冠”。
如果说头上必备的是“凤冠”,那么身上的就是“霞帔”了。确切说来,“霞帔”不是一种服饰,而是服饰的配件,它的基本形制其实是披在身上的带子。

“霞帔”也曾仙气飘飘

“霞帔”的名字远比“凤冠”来得陌生,但形象其实很熟悉,我们看过的古装剧里,那些女子身上往往会挂着一条长长的披巾,显得仙气十足,这个便是“霞帔”的雏形“披帛”。唐代时期还是千娇百媚的披帛,宋代时期就作为命妇礼服的重要配饰出现了。宋代的霞帔是一个底端缝合的V字形长布条,最下面还会坠一个霞帔坠,而分开的两头最后会掖入衣服背面的一个兜里。“霞帔”上出现的图案也并不只有云霞,还有和头部呼应的凤或翟,数量也和身份地位有关。
唐《捣练图》

《明中东宫冠服》中的“霞帔”佩戴时的正反面
和“凤冠”发展的原因相似,“霞帔”的发展也逐渐简化、异化。由于V形的使用带来极大不便,民间可能出现了一种挂脖款,按照《三才图会》上的描绘,它更像是一条挂在脖子上的长围巾。简便和繁复这两个诉求,还导致了“霞帔”从服饰的配件逐渐像服饰转变,清代的“霞帔”更像是一件背心,上面往往还会缀有清代特色的补子。这样的“霞帔”与当年仙气飘飘的形象相去甚远。
清代霞帔
清代各时期霞帔
不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说,“凤冠霞帔”都不是嫁衣专属,而是命妇的礼服。仅仅因为在婚礼中,人们会获得更大的僭越自由,所以平民也会穿这些礼服。所以人们对于“凤冠霞帔”的追捧,不是因为它是嫁衣,更是身份的象征。
在古代,一个女性要获得身份等级上的认同,要么靠投胎,要么靠嫁人,而没有自己奋斗的自由。在很多小说戏曲之中,“凤冠霞帔”与其说是对婚姻的期待,不如说是对丈夫求取功名的期许。尤其对于女子而言,“凤冠霞帔”这四个字就意味着嫁得好夫婿,一身荣华、衣食无忧。
不论是不枉此生的虚荣心,还是“浙东女子尽封王”的民间传说,普通百姓通过模仿贵胄们的礼服来达到心灵上的满足。既然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舞台上也就一遍遍演着,直到所有人都忘记了这些服饰本来的样子,反而以为这些是嫁衣的专属。
对于独立的现代女性而言,已经不需要去假想“凤冠霞帔”,这四个字的含义就只是中式的传统的婚礼服饰。我们可以选“凤冠云肩”,甚至是“凤簪红裙”,所寻找的可能是传统的工艺、中式的审美、文化的表达、历史的内涵,但不会再是被动的等待别人给予的“身份”了。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